作為毛孩家長,觀察狗狗日常的小變化,是維持牠們健康的重要關鍵。其中,尿尿姿勢的改變,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卻最具警示意義的訊號之一。
雖然狗狗的排尿姿勢多達 12 種變化,可能受到社交地位、習慣、環境等因素影響,但若你發現狗狗從抬腿改成蹲下、或出現排尿困難、姿勢不穩、疼痛反應,就要小心了——這可能與足腰退化、關節疼痛或泌尿系統疾病有關。


🐾 狗狗尿尿姿勢的秘密:不只是排泄,更是社交語言!

狗狗的排尿行為,其實不只是生理需求,更是一種社交與資訊傳遞的行為
尿液中含有費洛蒙,可傳達狗狗的年齡、性別、健康狀況與地盤訊息

常見的尿尿姿勢與意涵:

  • 抬腿姿勢(Raise/Elevate)
    公狗常見的動作,藉此將尿液噴灑到較高的位置,讓氣味傳得更遠,也不易被覆蓋。
    有趣的是,體型較小的狗狗反而抬得更高,是一種「顯得更大」的社交策略。
  • 多樣化姿勢
    狗狗的尿尿姿勢包括站立、蹲坐、弓背,甚至倒立(Handstand),都屬正常現象。
  • 習得行為
    抬腿撒尿是公狗後天學習的行為,若你的狗狗蹲著尿,也不代表異常,可能只是個人習慣。

👉 重點提醒:若狗狗沒有出現疼痛或不適,排尿姿勢的差異通常與性格或環境有關,毋須過度擔心。


⚠️ 當狗狗尿尿姿勢突然改變:警訊!可能是足腰或關節出問題

若狗狗突然不抬腿尿尿姿勢不穩、或排尿時明顯用力、哀鳴,就要懷疑是否有疼痛或神經壓迫的情況。
這類症狀常見於腰椎、臀部或後肢關節疾病


警訊一:足腰退化與關節疼痛(Degenerative Lumbosacral Stenosis, DLSS)

退化性腰薦椎狹窄症(DLSS,又稱馬尾症候群 Cauda Equina Syndrome)
是中老年狗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,由於椎管狹窄壓迫馬尾神經,導致後肢、尾巴與大小便控制障礙

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:

  1. 改變排尿姿勢
    因疼痛而選擇較穩定的蹲姿,避免後肢承重。
  2. 不願跳躍或上下樓梯
    表現為動作遲緩、起身困難,顯示髖關節或脊椎不適。
  3. 後肢無力或跛行
    可能難以抬腿、失去平衡甚至跌倒。
  4. 尾巴僵硬
    排尿或排便時尾巴無法正常抬起。

🐕‍🦺 高風險犬種:德國牧羊犬、拉布拉多、黃金獵犬、中大型年長犬。


警訊二:泌尿或前列腺問題

如果狗狗排尿姿勢改變,同時出現頻尿、用力、或血尿等情況,則可能是泌尿道或前列腺疾病

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頻尿但尿量少 → 泌尿道感染(UTI)或膀胱炎。
  • 排尿用力或姿勢異常 → 尿道結石或前列腺肥大。
  • 未絕育公狗 → 良性前列腺增生(BPH)發生率高達 90%,可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。
  • 弓背或哀鳴排尿 → 疼痛反應明顯。
  • 尿液異常:血尿、濃色尿或尿道口紅腫、有分泌物。

🔎 早期診斷與檢查建議

若狗狗的排尿姿勢出現突然且持續的變化,務必盡快帶去獸醫院檢查。
常見診斷方式如下:

  • X 光檢查:初步確認骨骼與關節退化。
  • CT 電腦斷層:評估骨頭結構與神經通道。
  • MRI 磁振造影:診斷馬尾症候群的黃金標準,可觀察椎間盤與神經壓迫。
  • 泌尿檢查:包括尿液分析、超音波、直腸觸診、細菌培養等。

🩺 治療與居家照護建議

治療方式取決於疾病嚴重程度,常見方法如下:

1️⃣ 保守治療

  • 限制活動 4–6 週,避免跳躍或奔跑。
  • 使用**消炎止痛藥(NSAIDs)神經性止痛藥(Gabapentin)**減緩疼痛。

2️⃣ 體重控制

維持理想體重可顯著降低關節負擔,延緩退化進程。

3️⃣ 外科手術

若神經受壓嚴重、出現大小便失禁,可能需脊椎減壓手術(椎板切除術、椎間盤切除術)。

4️⃣ 物理與輔助治療

  • 水療:利用浮力減壓並強化肌肉。
  • 低衝擊訓練:短距離散步、跨欄運動。
  • 針灸、雷射治療:促進血液循環與神經修復。

5️⃣ 居家環境改造

  • 鋪設止滑地墊避免滑倒。
  • 使用斜坡代替樓梯
  • 提供支撐性床墊減輕關節壓力。

狗狗不會說話,但牠們的身體語言會「告訴你」。
若狗狗的尿尿姿勢改變、動作變慢、或顯得不穩,這很可能是疼痛或退化的警訊。
及早發現、及時診斷,能大大提升康復機會,讓你的毛孩繼續健康地抬腿、開心地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