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貓雖然可愛,但如果牠總是咬人、甚至啃壞家具,對新手飼主來說會非常困擾。
幼貓為什麼會一直咬人?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呢?
我們將深入解析幼貓磨牙與咬人行為的原因,
並提供完整的引導策略,助您與毛孩建立和諧關係。
 


為什麼幼貓會「磨牙咬不停」?

幼貓咬人或啃物的原因多半與牙齒發育階段與天性有關:

1. 換牙期不適(牙齦癢)

  • 幼貓約 1 個月大開始長乳牙4~5 個月開始換恆齒,最晚 7~8 個月完成全口換牙
  • 換牙期間,牙齦會感到 搔癢和不適,幼貓可能出現 亂咬人或物品、吃飯變慢、口水多、口臭 等行為。
  • 牙齦微紅屬正常,但若乳牙未掉或牙齦腫痛,建議就醫檢查。


2. 探索與本能需求

  • 咬東西是幼貓探索世界、鍛鍊咬合力、促進牙齒與頜骨發育的重要行為。
  • 啃咬也能 釋放壓力、滿足狩獵本能。


3. 遊戲攻擊

  • 幼貓可能將手腳當作「獵物」進行攻擊,尤其是遊戲不足或被手腳逗弄時。
  • 對飼主反應過度,可能被誤認為遊戲樂趣,反而加強咬人習慣。


4. 其他原因

  • 引起注意:輕咬伴隨呼嚕或磨蹭,可能在撒嬌。
  • 不喜歡被碰觸:用咬表達「別碰我」。
  • 生病不適:牙齦炎、口腔潰瘍、牙齒鬆動或斷裂,也可能造成攻擊行為。

切記:磨牙≠磨掉牙齒

  • 幼貓磨牙指的是 提供啃咬物以滿足需求,不是去獸醫處 磨掉牙齒
  • 過度磨牙可能導致 牙髓暴露、持續疼痛、牙齒感染

貓咪的恆齒不會持續生長,磨掉或破壞牙齒可能造成永久傷害。


幼貓磨牙與咬人行為引導攻略

正確引導幼貓行為,重點是 轉移注意力、提供替代品、創造豐富環境

1. 提供合適玩具

  • 安全材質:天然橡膠、棉、毛絨。
  • 堅固不易碎:避免誤食碎片,定期檢查玩具。
  • 多樣化選擇:咬膠、磨牙棒、填充玩具、貓抓板。
  • 增加吸引力:少量貓薄荷(六個月以上貓咪可以使用)、木天蓼 
  • 避免過硬物品:如起司棒、部分潔牙骨、鹿角。
  • 輪替與清潔:保持新鮮與衛生。


2. 正確互動與遊戲

  • 避免用手腳逗弄:手腳容易被當獵物。
  • 使用逗貓棒:釣竿或三節式,模擬獵物移動。
  • 提供自玩玩具:滾動、沙沙聲、可抱著踢咬的填充玩具。
  • 藏食玩具:零食藏入玩具,啃咬同時獲得獎勵。


3. 環境豐富化

  • 提供垂直空間:貓抓板、貓跳台。
  • 不同材質探索:紙箱、布料、木頭。
  • 收好危險物品:電線、家具等,避免啃咬危險。


4. 行為引導與正向強化

  • 及時制止與轉移:說「不可以」並提供玩具。
  • 無反應法:咬人時收手、離開或用被子包起來。
  • 獎勵良好行為:口頭表揚、撫摸、零食。
  • 耐心與恆心:建立良好習慣需要時間。


5. 換牙期飲食與口腔清潔

  • 飲食調整:避免過硬乾糧,可用濕糧、主食罐或泡軟乾糧。
  • 口腔清潔:軟毛牙刷與貓專用牙膏,或潔牙液、潔牙凝膠輔助。
  • 定期檢查:建議每半年做口腔檢查。


6. 考慮結紮

  • 性成熟後可能因荷爾蒙攻擊性增加,結紮有助冷靜。


7. 增加陪伴時間

咬人常是為了引起注意,每天陪玩能減少咬人行為,增進感情。


何時該尋求專業協助?

若幼貓咬人問題持續,或出現異常磨牙、口腔不適(牙齦腫、流血、口臭、進食困難),
建議 諮詢獸醫或貓咪行為專家,排除健康問題並獲得個人化訓練方案。


 

 

幼貓磨牙與咬人通常是 暫時且正常的行為
透過 耐心引導、提供替代玩具、豐富環境與正向互動,可有效轉移幼貓啃咬慾望,避免咬人習慣養成。
愛心與持續關注,是建立親密關係與健康牙齒的關鍵!